我們一般將小兒時期劃分為胎兒期(圍產期)、新生兒期、嬰兒期(乳兒期)、幼兒期、學齡前期、學齡期、青春發育期,以便于根據各期特點來進行身體保健和疾病預防.不同年齡期有其獨特的疾病發生,即使是同一種疾病,在不同年齡期的表現也有很大的差別.
胎兒期
胎兒期是從卵和精子結合到小兒出生這個階段,在母體子宮內約經過280天(40周),總稱為胎兒期.最初2周為胚卵期,受精卵細胞不斷分裂長大.胎齡2~12周為胚胎期,各系統組織器官迅速分化發育,基本形成,是小兒生長發育十分重要的時期,如受內外各種因素影響發育受阻,可以導致各種先天畸形.12周后至出生為胎兒期,各器官進一步增大,發育逐漸完善,胎兒迅速長大.胎齡滿37周出生的小兒為足月兒.這一時期胎兒完全依靠母體生存.孕母的健康、營養、工作、環境、疾病等對胎兒的生長發育影響極大,當孕母受到不利因素侵擾(如理化創傷、營養缺乏、感染、藥物等)時,可使胎兒正常生長發育發生障礙.而引起死胎、流產、早產或先天畸形等不良結果.因此,加強孕期保健和胎兒保健是十分重要的.
新生兒期
新生兒是自出生后臍帶結扎時起至生后足28天,稱新生兒期(胎齡滿28周至出生后足7天又稱圍產期).這一時期新生兒脫離母體開始獨立生活,內外環境發生巨大變化,而新生兒的生理調節和適應能力又不夠成熟,易發生體溫不穩定、體重下降及各種疾病如產傷、窒息、出血、溶血、感染、先天畸形等,不僅發病率高.死亡率也高.根據這些特點,新生兒時期保健特別強調護理,如保溫、喂養、清潔衛生、消毒隔離等.
嬰兒期
嬰兒期出生后28天到滿1周歲為嬰兒期,又稱乳兒期.這個時期為小兒出生后生長發育最迅速的時期.各系統器官繼續發育和完善,因此需要攝入的熱量和營養素.尤其是蛋白質特別高,如不能滿足,易引起營養不良癥,最突出的是營養不良性貧血.嬰兒期為什么要強調加輔食,特別是4~5個月時要加雞蛋黃.就是為了增加鐵元素的攝入量.孩子由母親體內儲存下來的鐵質只夠使用5~6個月,如不及時加輔食,孩子就會發生營養性缺鐵性貧血,血液中的紅細胞因為缺乏血紅蛋白而中空.如果補充鐵質或增加輔食,貧血會很快消失.
嬰兒期是嬰兒由乳食向飯食過渡的時期.嬰兒的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夠完善,易發生消化與營養的紊亂,很容易發生腹瀉,這種腹瀉往往伴有脫水及酸中毒等水及電解質紊亂,嚴重的也會危及生命,與年長兒的腸炎、痢疾有明顯的區別.另外,乳兒肝炎也是嬰兒期特有的疾病.乳兒肝炎實際上是乳兒黃疸的代名詞,并非我們平常說的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而是一組疾病的籠統診斷.這其中包括中毒性肝炎、膽道梗阻、膽道閉鎖畸形等多種疾病,只是短時間內無法分辨清楚,又無有效的特殊檢查方法查清楚.所以才做出這樣不明確的稱呼.嬰兒期抗病能力較弱.來自母親的免疫抗體逐漸消失,自身免疫力又尚未發育成熟,易患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需要有計劃地接受預防接種,并應重視衛生習慣的培養和注意消毒隔離.
幼兒期
1周歲后到滿3周歲為幼兒期.生長發育較前稍減慢,尤其在體格發育方面.活動范圍漸廣,接觸周圍事物的機會增多,智能發育較突出,語言、思維和應人應物方面的能力增強,是早期教育及培養好習慣的時機.但識別危險的能力尚不足,故應該注意防止發生意外創傷和中毒.飲食已經從乳汁轉換成飯{菜.逐漸過渡到成人飲食,仍然需要注意營養,防止營養缺乏和消化紊亂.此時接觸外界較廣,感染病原微生物及各種寄生蟲的機會增加,加之孩子的先天免疫力已開始下降,孩子得傳染病的發生率達到高峰,水痘、麻疹、腮腺炎、猩紅熱、百日咳、風疹、幼兒急疹、白喉、痢疾、乙腦、流腦、脊髓灰質炎等大多數傳染病都在這個年齡段內發生.計劃免疫的各種防疫針都在這個時期接種也就是這個道理.
學齡前期
3周歲以后(第4年)到入小學前(6~7歲)為學齡前期.體格發育速度已經減慢,達到穩步增長.而智能發育更趨完善.求知欲強、好奇、愛問、喜模仿、知識面迅速擴大.能做較復雜的動作,學會照顧自 己,比如穿衣、吃飯和洗漱等.語言和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學會講故事、背兒歌、跳舞蹈.應根據這個時期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特點,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學習和勞動的習慣,為入小學做好準備.學齡前期小兒防病能力有所增強,但孩子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是傳染病繼續發生的年齡,父母應經常注意孩子活動的環境中是否有某種傳染病發生,應經常檢查孩子有沒有各種傳染病的征象,如腮腺部位腫不腫,皮膚有無紅疹及水瘡.這樣才能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防止合并癥發生.這一時期小兒喜模仿而叉無經驗.故發生意外事故也多.應多加注意這些特點,做好預防工作.
學齡期
學齡期即7~14歲.孩子已經進入接受教育訓練的學習階段,智力發育日臻成熟,除加強營養外,鍛煉身體十分重要.根據骨骼肌肉發育的特點培養良好的姿勢,防止脊椎變形,防止近視及保護牙齒.一些嬰幼兒少見的慢性疾病,如風濕、腎炎、結核、貧血發病率上升.
青春發育期
青春發育期即14 ~20歲.此期是人生體格發育的第二次飛躍,并由于內分泌發育而出現了性發育,由此出現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如月經、遺精、變聲、痤瘡、性格變化等,這些本來是生理性改變.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導致疾病.不少疾病,如結核、哮喘、結締組織病,在這一階段均經歷著嚴重的考驗,有的會自然痊愈,有的則急劇惡化,甚至危及生命.由于鍛煉和游泳等出現的溺水、骨折、外傷等意外事故也增多,應注意預防.
兒童生長發育標準
兒童的成長包括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成長中的兒童在各年齡階段身心都有較大變化.
身體的發育身體的發育指身高和體重的增長.孩子一天天長大,身體的各器官、系統也逐漸發育成熟.生殖器官在10歲以前幾乎沒有什么進展,而在10歲以后青少年期才迅速發展.神經系統是心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大腦是神經系統的重要部分,其發育對兒童心理發展極為重要.出生時新生兒的腦重量為390克左右,第1年腦重量增加最快,3歲時,發展到900~1000克,相當于成人腦重量的75%.心理活動也有相應的發展.
語言的發展八九個月的嬰兒開始能聽懂簡單詞語.例如,成人一邊招手,一邊說“再見”,同時另一人把著孩子的手,讓他被動地招手,經過多次重復訓練,孩子就在這一詞的聲音和動作之間建立了暫時的聯系.先是看到別人招手,說“再見”時,他會主動招手,則不需動作,只要聽到“再見”這個詞,就會主動招手.
1歲左右的嬰兒能聽懂的詞有10 ~20個,而最先學會的詞通常是“媽”.因為媽媽和他接觸最多,是最親近的人,同時,“媽媽”一詞發音較容易,成人常以“媽媽”這個詞開始教孩子說話.
1~3歲時,兒童的語言能力有很大的發展,首先是理解語言的能力大大加強,繼而學會單詞、簡單句,直到能用語言作為社會交際工具.在正常教育條件下,2歲左右的孩子能說出簡短的句子,例如,“我要吃糖”“媽媽好”“我和哥哥玩”等.3歲的詞匯量已達1000個左右,句子結構也逐漸完整.這時兒童喜歡與人交談,愛聽童話故事,并能理解內容.
認知能力的發展2~3歲的兒童感知覺漸趨精細,能辨別黃、紅、藍等基本顏色,能辨別上下、遠近、室內室外、白天黑夜等,掌握了一定的空間、時間概念.“注意力”和“記憶力”不斷發展、豐富,能短暫集中注意于某一事物,能按照成人提出的要求完成一些簡單任務,如坐下、自己吃飯等c此時,記憶多為自然記憶,能記一些兒歌或簡短的故事,但不持久、易忘,需經常練習和強化.2~3歲幼兒的思維具有直觀性,常根據直覺來行,思維比較簡單,常常在行動中進行,例如,問孩子樣才能把桌上的湯匙拿下來,他并不回答你,而是上跑過去拿.幼兒能對事物做簡單分類和概括,知.這是布娃娃,那是小汽車,哪些是能吃的東西,哪些,玩具,但還不能根據事物的本質特征來做概括,因他對抽象的名詞概念還不能理解、接受.情緒和個性的發展1歲的嬰兒已有恐懼、憤怒、.惡、快樂、依戀和怯生等情緒表現.整個嬰幼兒時期r情感表現最大的特點是沖動、易變、外露.年齡越小,這一特點就越突出.例如,一個二三歲的孩子,如果心愛的玩具被同伴搶走,會立即放聲大哭,或者邊哭邊搶,在短時間內,完全聽不進勸告,只有把玩具還給他,才能停止哭泣.此時,情緒極不穩定,常常喜怒無常,或易哭易笑.嬰幼兒依戀母親.一旦分離,則易產生焦慮.在父目長輩的呵護下,嬰幼兒會產生滿足感,促發群體意識的形成,增強了依戀情緒,這是兒童早期社會性和情緒發展的中心.依戀通常有利于兒童心理的發展.而失去依戀產生的焦慮體驗將影響其成長和早期教養,應將嬰幼兒時期的失去父母依戀的焦慮體驗減少到最低限度,使孩子感到舒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