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的概念定義及分類
古時行道曰糧,止居曰食.后亦通稱供食用的谷類、豆類和薯類等原糧和成品糧.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下稱糧農組織)的糧食概念就是指谷物,包括麥類、粗糧類和稻谷類三大類.
狹義的糧食單指禾本科作物(cereal)的種子(以及例外情形的非禾本科的蕎麥種子).廣義的糧食還要包括馬鈴薯等植物可供食用的根或莖部.糧食所含營養物質主要為糖類(淀粉為主),其次是蛋白質.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對糧食的定義包括三大類谷物(grain),包括麥類、稻谷、粗糧(又稱雜糧,即經常被用作動物飼料的糧食,包括大麥、玉米、黑麥、燕麥、黑小麥、高粱).中國在先秦即有五谷之說,指稻、黍、稷、麥、菽物種作物,其種子稱作稻米、黍米、粟米、麥粒、菽豆.
自1994年起,中國把糧食定義為五大類:
1、小麥;
2、大米(實際上是按照脫粒后的原糧即稻谷統計);
3、玉米;
4、大豆;
5、其它.進一步細分包括:
薯類,包括甘薯和馬鈴薯,不包括芋頭和木薯.芋頭作為“蔬菜”計算,木薯作為其它作物計算.城市郊區以蔬菜種植為主,所產的馬鈴薯的產量統計在蔬菜內.
其它谷類,包括禾本科作物大麥、黑麥、燕麥、黑小麥、谷子、高粱、糜子等,以及屬于蓼科的蕎麥.
雜豆,包括黑豆、青豆、綠豆、紅小豆等,不包括作為蔬菜的豆類.
統計糧食產量時,豆類按去莢后的干豆計算,薯類按5千克鮮薯折合1千克糧食計算.其它糧食一律按脫粒后的原糧計算.國外糧食概念,因地制宜,與中國有較大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