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游戲是家庭內父母與孩子之間,以親子感情為基礎而進行的一種活動,是親子之間交往的重要形式。
1.積累了感覺印象,有助于認知能力的發展;
2.體驗了初步的交往關系,有助于社會性關系的發展;
3.聯結了親子之間的情感聯系,有助于個性的完善和發展。親子游戲不僅有益于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密切親子關系,促進兒童的健康發展,而且對于兒童的實物游戲和伙伴游戲也具有重要的促進和影響作用。兒童在親子游戲中獲得的對待物體的態度、方式方法以及人際交往的態度、方法會遷移到兒童的實物游戲和伙伴游戲中去。反過來,兒童在實物游戲和伙伴游戲中獲得的經驗又會進一步豐富親子游戲的內容。
親子瑜伽:
親子瑜伽是指適合兒童與家長共同參與的體位法和瑜伽游戲,一般適合3-12歲的兒童與家長一起練習,特別是7歲前,更是學瑜伽的好時機。在整個瑜伽練習的過程,彼此同共學習和互相扶持,讓大家有更多機會互相了解和認識,從而達到促進親子感情,令雙方關系更融洽和諧。
據物理治療師指出,瑜伽有助小朋友保持柔韌健康的身體,伸展全身的肌肉及筯骨,糾正孩子日常因錯誤坐姿、睡姿、行姿、書寫所造成的問題,如脊椎側彎、寒背、高低膊、腿部變形、扁平足等等,令發育中孩子的骨架健康成長。對身體而言,孩子在父母的協助下伸展身體,鍛練平衡,有助睡眠,同時按摩體內臟,強化消化系統功能,預防便秘、腸胃不適等毛病,同時亦增強個人免疫系統,有助改善氣管敏感、傷風等。此外,瑜伽亦能有效鍛煉孩子平衡力、節奏感、空間距離、肌肉協調和反應,讓孩子擁有更靈活、敏捷的身手,以及神經與肌肉的協調能力,減少運動過中受傷機會,提高運動表現,打造明日運動之星。
親子閱讀:
親子閱讀,又稱"親子共讀",就是以書為媒,以閱讀為紐帶,讓孩子和家長共同分享多種形式的閱讀過程,在學生課外閱讀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過共讀,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一同成長;通過共讀,為父母創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分享讀書的感動和樂趣;通過共讀,可以帶給孩子歡喜、智慧、希望、勇氣、熱情和信心。親子閱讀,被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所認可,被早期教育所推崇。有的家庭甚至為寶寶買圖書、繪本花費成百上千元。毋庸置疑,親子閱讀能培養寶寶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口語表達能力,拓展思維等。更重要的是,給父母創造與孩子溝通以及分享讀書樂趣的機會。
美國科學家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對貓頭鷹進行早期教育可以使它們的大腦產生持久的生理變化,這樣它們在幼年學習到的技能也能保存到成年時期??茖W家們引申說,對孩子進行的早期益智教育,也會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永久印記。
研究表明,大腦的發育與年齡的增加呈反比,很顯然,人生的頭幾年,是進行快速學習的好時機。因此,在早期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期,要豐富孩子的生活環境,不要等到孩子該上學了才考慮這個問題,那時學習的關鍵期早就過了。父母有時會感到,雖然自己有了早期教育的意識,但是卻不了解怎樣進行早期教育,現行的教育制度已經存在很多年了,整個社會對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都缺乏充分的認識。
因此,一些家長常會說:"當我的孩子進入學校,他就會開始學習……"其實,家長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在人生頭幾年,孩子會因好奇心的驅使去學習、探索,并反復練習直到成功地掌握某一技能。但后來當孩子進入學校后,由于學校規范的管理,教學內容的限定,孩子可能會發覺學習非常乏味、枯燥而且不自由(不得不遵守規定,還要承受強大的壓力)。這時,父母就要想辦法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了。比較好的方法是根據孩子技能的發展狀況,為他安排適當的活動,即進行必要的外部刺激,幫助他找到興趣點,以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當然,不能使用太困難或太簡單的活動和玩具。不要逼著孩子去追求成功,而應更加關注學習過程的愉快。孩子需要從小就儲存知識信息,構建學習的潛能。未來的學習是建立在早期學習基礎之上的。如果你的孩子充滿好奇,喜歡探索,他將會發現以后的學習很容易,也很有趣。他將與那些無早期學習經歷的孩子有著天壤之別!
成長中,家庭、社會和學校三種教育缺一不可,對幼小的孩子來說,家庭是最溫馨的學校。但現在很多家長是獨生子女,再加上早教是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和營養學的交叉學科,專業性很強,所以家庭親子教育應該與社會機構的教育結合起來,為孩子營造一個社會化的早教氛圍。
2.教學活動的形式不同。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主要是教師面向幼兒,以教師講解、幼兒學習為主要形式。而早教機構通過父母與寶寶在老師指導下一起游戲的方式,引導父母學會在游戲中觀察孩子、了解孩子,進而掌握一套科學的游戲方式,并通過這些游戲方法對嬰幼兒的發展進行干預。作為一種新型的、科學的教育模式,早教機構更強調父母、看護人與孩子在情感溝通的基礎上實現雙方互動,這不但能促進嬰幼兒從小形成健康的人格,也能促使父母自身素質得到不斷提高和完善。
3.教育的目標不同。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促進孩子全面發展。而早期教育機構的主要目標是教會家長如何對孩子實施科學的親子教育,從而達到促進孩子全面發展、增進親子感情的目的。
4.教學活動的時間不同。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時間是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以一個學期為一時段,每周一至周五在園。而早教機構的教學活動時間以3個月或更短時間為一時段,家長可帶孩子定期參加早教機構組織的集體游戲活動。每次活動時間為1個小時或2個小時,活動結束后就可離開。
2、童心回想我們自己的童年,沒有那么多的玩具,沒有那么好的物質條件,幾片樹葉,一根鐵絲,一打煙盒,幾個玻璃球都能讓我們玩出那么多的花樣。為什么現在好像不帶玩具出門寶寶就沒得玩呢?!尋找一下自己的童心吧!有了童心,我們就能知道孩子喜歡玩什么,孩子喜歡怎么玩。有了童心,我們也會跟他玩得更投入。有了童心,我們就不會再只關注有沒有給他買新玩具,而是能把生活中的任何物品變成玩具有創意地玩。雖然我們不能再回到自己小時候那種充滿野趣的童年,但是相信,只要童心在,依然可以讓孩子玩得夠盡興。
3、耐心這里的耐心,不是指耐心地教孩子怎么玩,而是說有時候我們可能更需要耐心地站在一邊看孩子自己玩,不必給予孩子大量的言語指導。比如,我們經常會"耐心"地告訴孩子該怎么拍球、怎么跳繩、怎么轉呼啦圈,甚至是怎么玩玩具,總覺得這樣他能更快掌握其中的技巧,能玩得更好。但實際上,很多種玩,要依賴于"實感體驗",也就是說,耐心的語言指導是教不會的,必須由他自己在實踐中掌握技巧才行,比如接球、拍球。而且,在教的過程中,孩子還可能完全失去了玩這種游戲的興趣。"教"得越多,孩子可能就會變得什么都不愛玩。耐心等待,孩子就能在自己玩中體會到更多探索的樂趣。孩子在玩耍中能自己探索的程度越大,就會玩得越帶勁。另外,耐心還指我們對小淘氣們的寬容。在我們關于"寶寶們的淘氣事兒"的征集中,翻垃圾桶,把手機扔進魚缸,把床單剪了窟窿的小家伙很多,面對孩子的這種淘氣的玩法,我們大可不必用怒吼和說教來建立規則,耐心地問問他為什么這么干,然后幫他找到一種替代玩法也許效果更好。也許在這些淘氣事兒的背后,都藏著一個小小愛迪生的發明之夢呢!
4、用心我們要用心陪伴孩子玩,用心給孩子營造一個能玩得盡興的環境。比如我們可能需要想想,給孩子買的玩具,他為什么不愛玩?是太簡單了還是太復雜了?是不是該和他一起玩,他才能體會到其中"變化"的樂趣?用心的父母,一定會適時地幫助孩子玩得更好,而不是做旁觀者或指導者,而應該是自由玩耍舞臺的搭建者、孩子興趣的調動者和實時調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