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盤異常的形態
前置胎盤
正常情況下,胎盤應附著于子宮體的后壁、前壁或側壁上。但是在某種情況下,胎盤像小帽子那樣附著在子宮頸內口的上方,恰好戴在胎兒的頭上或臀部,這種情況稱為前置胎盤。
根據前置胎盤的位置,又可分為三種類型:子宮頸內口全部被胎盤組織所遮蓋,稱為完全性(或中央性)前置胎盤;若子宮頸內口僅一部分被胎盤遮蓋,稱為部分性前置胎盤;若胎盤下緣恰恰在子宮頸內口邊緣處,稱為邊緣性(或低位性)前置胎盤。
胎盤早剝
正常位置的胎盤,在胎兒娩出前,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壁剝離,稱胎盤早剝(placental abruption)。胎盤早剝和胎盤前置都是妊娠晚期流血的主要原因。
一旦險情發生,原則上應爭分奪秒地讓胎兒產出,只有在胎兒產出, 胎盤胎盤跟著排出后,控制孕婦出血,子宮才能迅速收縮而止血。如果初產婦輕度胎盤早剝,宮口已開大,估計短時間內可迅速分娩,可在醫生的嚴密監視下人工破膜后自陰道分娩。切忌拖拖拉拉,延誤急救時機。
還有幾種與胎盤有關的妊娠異常情況,雖然發生率極低,但是作為資料提供給大家,一旦有病癥發生,準媽媽也可以做到心中有數。
異常形態胎盤
受孕時,如果孕卵植入在子宮角部,可能形成雙重胎盤、腎形胎盤、馬蹄形胎盤,或在胎盤上形成深溝。如果葉狀絨毛膜沿著孕卵周圍發育,就會形成長而薄的胎盤,醫學上稱為膜樣胎盤。孕卵植入部位正確,但植入部位的子宮粘膜有炎癥病變,就會形成副胎盤。這些形態各異的胎盤都是異常胎盤。分娩時很容易殘留在子宮腔內,是造成產時、產后出血和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粘連性胎盤
有些時候,胎兒順利出生后,很長時間胎盤不能娩出,這往往都是因為蛻膜有炎癥變化或葉狀絨毛生長過長,導致胎盤植入異常而造成的。如果絨毛深入蛻膜基底層,胎盤粘連于子宮壁上,稱為粘連性胎盤。
植入性胎盤
如果絨毛更加深入子宮肌層,使胎盤和子宮壁粘連在一起就稱為植入性胎盤。無論粘連性胎盤還是植入性胎盤,在分娩時都可以使胎盤剝離困難,造成大出血。粘連性胎盤,需要助產人員用手進入宮腔剝離;植入性胎盤用手也不能剝離,如果強行剝離,會發生出血、休克,穿破子宮肌肉,造成子宮穿孔和感染,后果會很嚴重,此時應立即進行剖腹手術,緩解危機。
胎盤白色梗塞
胎盤白色梗塞是因為胎盤發生病變,即在胎盤胎兒面的羊膜下,有白色或黃白色的結節狀變性組織,較堅硬。胎盤白色梗塞,有的可以深達胎盤靠近母體的一面。如果變性較多、較深,就能使胎盤功能受損使胎兒在宮腔內死亡,并且容易發生胎盤早剝。
胎盤腫瘤
胎盤腫瘤可分為原發性腫瘤與繼發性腫瘤或轉移性腫瘤兩大類。原發性腫瘤包括絨毛膜血管瘤或胎盤血管瘤、滋養細胞腫瘤和畸胎瘤。繼發性腫瘤包括惡性黑素瘤、淋巴瘤、白血病、乳腺癌及胃癌等,僅極少數病例,腫瘤細胞可經胎盤屏障轉移至胎兒,而個別胎兒神經母細胞瘤等可以轉移至胎盤。
1、原發性腫瘤
① 絨毛膜血管瘤 發病率為0.7%—1.6%,個別報道達4%。絨毛膜血管瘤為良性腫瘤,但血管瘤能改變胎盤血流,破壞正常血液供應,是造成胎兒生長發育受阻的主要原因,且超限的血液循環可使胎兒心臟負擔加重,導致胎兒窒息,甚至死亡。
② 畸胎瘤 胎盤畸胎瘤極罕見。腫瘤多位于胎盤胎兒面、羊膜和絨毛膜之間,亦可位于胎盤邊緣的胎膜上。腫瘤呈圓形或卵圓形,表面光滑。腫瘤直徑多為3—8cm,偶見巨大畸胎瘤直徑可達14—16cm。腫瘤血液多由胎兒動脈供應。腫瘤呈實質性者較多,但亦有呈囊性者。腫瘤中可見三個胚層的組織,各種組織均分化成熟,屬良性腫瘤。
2、繼發性腫瘤
① 母體腫瘤胎盤轉移 文獻報道妊娠期母體惡性腫瘤的發生率為1‰,而繼發性惡性腫瘤累及胚胎產物者甚罕見。主要經血行轉移,轉移至胎盤的母體惡性腫瘤有:黑素瘤、白血病及其他,如乳腺癌、直腸癌、肺癌、胰腺癌、髓母細胞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
② 胎兒腫瘤胎盤轉移 胎兒腫瘤播散到胎盤者更為罕見。文獻報道神經母細胞瘤、白血病及巨色素痣可轉移至胎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