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
月經是一個婦女在整個生殖生命中,周期性的陰道排血或子宮出血。每隔一個月左右,子宮內膜發生一資助增厚,血管增生、腺體生長分泌以及子宮內膜崩潰脫落并伴隨出血的周期性變化,這種生理上的循環周期就叫做月經周期。
月經是由下丘腦、垂體和卵巢三者生殖激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來調節的,在月經周期中的月經期和增殖期,血中雌二醇和孕酮水平很低,從而對腺垂體和下丘腦的負反饋作用減弱或消除,導致下丘腦對促進性腺激素的分泌增加,繼而導致腺垂體分泌的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增多,因而使卵泡發育,雌激素分泌逐漸增多。此時,雌激素又刺激子宮內膜進入增殖期。黃體生成素使孕激素分泌增多,導致排卵。此期中雌激素與孕激素水平均升高。這對下丘腦和腺垂體產生負反饋抑制加強的作用,因而使排卵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水平下降,導致黃體退化,進而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降低。子宮內膜失去這二種激素的支持而剝落、出血,即發生月經。此時,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減少,又開始了下一個月經周期。 在月經周期中出現下列的變化過程:
①女性進入青春期后,在下丘腦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控制下,垂體前葉分泌卵泡刺激素(FSH)和少量黃體生成素(LH)促使卵巢內卵泡發育成熟,并開始分泌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宮骨膜發生增生性變化;
②卵泡漸趨成熟,雌激素的分泌也逐漸增加,當達到一定濃度時,又通過對下丘腦垂體的正反饋作用,促進垂體前葉增加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且以增加LH分泌更為明顯,形成黃體生成素釋放高峰,它引起成熟的卵泡排卵;
③在黃體生成素的作用下,排卵后的卵泡形成黃體,并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此期子宮內膜,主要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加速生長且機能分化,轉變為分泌期內膜;
④由于黃體分泌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血中這兩種激素濃度增加,通過負反饋作用抑制下丘腦和垂體,使垂體分泌的卵泡刺激和黃體生成素減少,黃體隨之萎縮因而孕激素和雌激素也迅速減少,子宮內膜驟然失去這兩種性激素的支持,便崩潰出血,內膜脫落而月經來潮。
此時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濃度降低,解除了對下丘腦 以及垂體的抑制,下丘腦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又可增加,并開始下一個月經周期。第一次來月經稱初潮,初潮的年齡多數在11~15歲。初潮的早晚和氣候、遺傳及健康狀況有關,如果女孩到18歲還未來月經,應考慮為病態,要進行查治。初潮標志著青春期的開始。青春期卵巢的功能還不穩定,月經周期也不規則,初潮后,往往相隔數月,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再來月經,以后就逐漸接近28~30天行經一次。有規律的月經周期,其兩次月經間隔的時間一般不少于20天或不多于45天。正常月經持續的時間為2~7天,多數為3~5天。出血量平均約50毫升,但少至20毫升,多至100毫升。月經血色暗紅,因經血內含纖溶素,可防止經血凝固。流血多時纖溶素不足而有血塊形成,如月經期過長或經血量過多、過少,都屬異常,要進行及時診治。
在初潮后的幾年與絕經前的數年較常見到無排卵的周期,于是在此期間其間隔期最長,且變動最大.每個周期的出血量平均為130ml(范圍13~300ml),往往第二天最多,一條浸透的月經墊或棉塞吸收20~30ml。月經血一般不凝結(除非出血很多),可能是由于溶纖維蛋白和其他因子抑制凝結,基于內分泌的變化。